资讯  >  文化  >   阅读正文

成熟的时代 90年代F1历史回顾

  作者:

      【啊车网 文化】经历过70年代的发展以及80年代高潮之后,90年代,F1也走进了一个全新的年代,不论是是规则,技术等方面,这个世界顶级盛会也变得成熟起来。

cover副本

图片超链接_640

图片超链接_640副本

90年代F1的发展历程:技术

      相较之下90年代的技术创新已经不多了,什么六轮F1,地面效应早就因为禁令而烟烧云散,但90年代出现的一些新东西大多是对这项赛事有着实质推动作用的技术。
1.自然吸气发动机
      在上一期中啊车君提到,80年代末期,将自然吸气发动机无情碾压的涡轮增压发动机便被赛委会送进历史了。如果要深究当中的原因,除了涡轮增压机器过分疯狂之外(挤榨1000ps马力以上并非难事),很大程度地也是考虑到各大参赛队伍对涡轮增压发动机投入过多,是时候需要压抑一下了。

CIMG1633本田RA121-E V12发动机

      尽管涡轮增压发动机被禁,但各车队却将开支都花费在全新的自然吸气发动机中,这造成了怎么一个情况呢?与以往的涡轮增压发动机相比,车队开发发动机需要的开支增加了15%以上(部分车队甚至上升至30%)。

506d8f46ab搭载RA121-E的迈凯伦MP4/6

      很明显,开支并没有削减下来,在我们为赛委会的愚笨感叹的同时,我们或许也应该感谢他们,因为车队们大幅增加的开支还是让F1发动机的发展迈上了一大步——发动机升功率达到200ps(以90年代初的迈凯伦MP4/6为例,其搭载的本田RA121-E 3.5L自然吸气V12发动机可爆发超过720ps的动力)。

Ferrari_047_engine_side_Museo_Ferrari法拉利Tipo 047 V10发动机,搭载于F300战车上

      有趣的是,和现在固定死的发动机规则不同,在1995年前V12和V10发动机是共存的(甚至部分车队还用了好一段时期的考斯沃斯V8发动机)。直到1995年,赛会宣布将F1发动机排量要求降至3.0L,也直接宣告了V12发动机的死亡(12缸机器并不适合这种小排量)。之后数年间,F1成为V10发动机的独占时代。

2.高鼻锥
      不妨比较一下下面两款同期的赛车,大家会发现什么?

gwn70泰瑞尔019

http://www.autogaleria.hu威廉姆斯FW13B

      没错,就是鼻锥的设计有较大不同。

      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大部分的车队采用的都是类似于图2,以鼻锥直接连接前翼的设计。但早在1990年,泰瑞尔便将一项创新的设计带到了F1赛场上:前翼并没有直接连接于鼻锥上,而是通过一个过渡的翼片连接,从而使鼻锥与前翼形成高低差。而迎面而来的气流则可以通过这个高低差造成的“洞”进入到赛车底部。

satoru-nakajima-tyrrell-019-1990-belgian-gp泰瑞尔019

      很显然,这样的高鼻锥设计使得赛车在不损失下压力的同时也获得更强势的速度表现,泰瑞尔的019赛车在90赛季初期的表现也足以说明这一点:一个第6,一个第2。但此时的泰瑞尔以不再是70年代的泰瑞尔了,019随即便暴露出可靠性的问题,在之后的比赛中甚至一分未得。

dm_tyrrell020_Nakajima泰瑞尔020

tyrrell-1泰瑞尔023,请大家不要把注意力放到诺基亚涂装上,留意一下其鼻锥设计

      尽管成绩不佳,但泰瑞尔的高鼻锥设计随即引起了其他车队的关注,各大车队纷纷为赛车引入高鼻锥,而这种设计也一直延续到当今的F1当中,反倒是泰瑞尔自己开始怀疑赛车的设计,发展到023赛车的时候,高鼻锥设计再次消失。

Formula One World Championship虽然仍然是传统设计,但FW16的前翼与鼻锥连接处已经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顺便一提,最后凭借“矮”鼻锥设计获得优秀成绩的是1994年的威廉姆斯FW16,当年威廉姆斯凭借它获得了车队总冠军。

3.X-Wing
      相比前面两项对F1有着实际意义的设计,X-Wing(以下称为X翼)堪称诡异。

8231泰瑞尔025

      把这项设计带进围场内的,同样是泰瑞尔。1997年的摩纳哥站,泰瑞尔在自家的025赛车上引入了X翼,这种设置在赛车侧箱上的怪异翼片意在提高赛车的下压力。很多F1车迷都知道,摩纳哥对于赛车的下压力的确是有着十分严苛的要求,而泰瑞尔,也通过一个第5名的成绩来证明了X翼的可行性——尽管在这一年里它们因为赛委会的干预而仅使用过一次这样的装置。

Ferrari%20F300%20San%20Marino%201998%20X-Wing-800x600法拉利F300

      到1998年,有不少车队为赛车引入X翼设计,包括法拉利都将更为夸张的X翼应用到参加圣马力诺站的F300赛车上,当时法拉利也拿下了第二/第三的好成绩。

普罗斯特AP01教授的普罗斯特车队也来凑热闹,这是AP01赛车

      虽然X翼能提供客观的下压力,但庞大的翼片若遇到脱落事故则会为车手甚至观众带来不可预料的后果。于是赛会便在98赛季后禁止X翼的运用。

2001-Arrows-A22_2714058飞箭A22

F1.06索伯F1.06

RA1082008年的本田RA108有着原理与X翼相差无几的导流翼片设计

      事情当然没有那么容易就结束,进入21世纪,类似X翼的设计再次出现在赛车上(不过这次它们仅出现在主车架上),赛会随即在练习赛后便禁止这些看着都觉得危险的赛车参赛,直到2009年规则大改前,在不少赛车上仍然能看到一些与X翼概念相同但相对“合法”(有些则仅仅出现了一下便被勒令禁止)的导流翼片出现在赛车上。

4.主动式悬挂+牵引力控制系统+CVT
      之所以要将这三者放在一起呈现给大家,是因为它们都被运用到威廉姆斯的赛车FW14/FW15上,而威廉姆斯也通过此“三宝”垄断了F1好一段时间。

C3F43DFFE威廉姆斯FW14

copyofwilliamsfw15cxs7威廉姆斯FW15C

      首先我们介绍一下第一宝:主动式悬挂(类似的系统最早出现在80年代初布拉汉姆的赛车上),这套聪明的悬挂可以根据赛道不同的情况而自动适应,从而使得赛车在不同的情况(直道/弯道)中均拥有最佳的表现。这套系统也使得当时FW15被成为最聪明的赛车。

FW14

      其次是牵引力控制系统,其可以有效保持赛车后轮保持在一个可控的转速范围内(详细的运作过程以及对于F1赛车的优缺点有兴趣的车迷不妨google一下),使得赛车更受控;至于CVT变速器……大家都懂的,坐在赛车上的车手甚至不用考虑换挡这个问题。

FW16 senna 94阉割了各种“黑科技”后,早期的FW16表现的确不如人意

      威廉姆斯的垄断让赛委会在次年便禁止了这三项技术的使用(其中牵引力控制系统在2001年恢复使用,到2008年再次禁止)。尽管威廉姆斯在下一个赛季头段时间稍微挣扎,但他们还是获得了当时的车队冠军。

5.轮胎
      在1998赛季,赛委会禁用光头胎。众所周知,F1赛车使用的热熔胎乃是通过上升的温度来“融化”轮胎以达到“粘”在地面的效果。随着F1赛车的速度提升,赛委会为了有效地控制车速,便为原本的光头胎引入了3道直纹沟槽,到90年代末,赛委会甚至要求轮胎供应商将沟槽增加至4道,这使得F1的平均速度下降了近20%,也使得开发轮胎不力的固特异退出F1。

F300

ferrari-f399-01

      到2009赛季,光头胎重新被导入,但此时这些圆滑的黑色橡胶已经与那个时代的完全不同了,包括配方,以及种类。

本文地址:http://www.aitecar.com/articles/33087.html

默默然进行回复 取消回复

展开评论(已有11个评论)
  • 匿名 2014/11/0309:08

    有完没完,还要回顾多久啊丢

    回复

  • 默默然 2014/11/0310:13

    97-98年的F1技术改革可以说彻底奠定了空气动力学在F1内的地位。

    回复

  • 满足沵でⅢ 2014/11/0310:43

    90年代中期,几百万英镑依然足够使一支中校车队很甜蜜的过上一年,但现在这可能只是车队的餐饮费而已~

    回复

  • 毁灭 2014/11/0310:54

    个人觉的计算机的技术和新型技术的开发是需要大量资金的,特别在95年以后

    回复

  • 莫·小宝 2014/11/0311:56

    太强大了!

    回复

  • 少黑兎 2014/11/0312:41

    纵观F1走过的50来年,智慧、勇气、冷静、坚持、挑战、激情、梦想、成功、失败交织其中。赛道上的欢喜、失望、竞争、投入吸引着人们的眼光。而F1的迷人与危险又是它永恒的矛盾……

    回复

  • 無法自拔丶 2014/11/0314:02

    F1赛场一直是英雄辈出之地

    回复

  • 龍舌蘭╮ 2014/11/0315:17

    小车队很难和大车队拉近距离 由于成绩的原因 很难括大自己的开发资金赞助 这点不能说是不可惜的~~~

    回复

  • 再次邂逅\ 2014/11/0316:27

    90年代的F1,是科技飞速发展的时期。

    回复

  • 匿名 2020/06/0614:21

    怀念90年代的F1,天才辈出的年代,

    回复

视频

图库

专题

560牛够不够? 拉到8000转你就知

无需注册,直接登录

微博 QQ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

css.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