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有量谎言 中国人配过什么样的生活
作者: 菁城子 编辑:陈震宇
最近妻子小婉在考驾照,这在她身边同龄人那里已是“最后潮流”。不知从何时起,驾驶成了生活技能的“硬指标”。坦率说,我还没感觉汽车算多迫切的需求——现在却开始认真讨论买车的事情。我想买辆新车,小婉觉得有车就不错,二手车也能接受,理由是二手车便宜方便。午餐饭桌上就这样闲扯着,小婉突然说了一句:“你有没有觉得,我们像在过美国人的生活?美国电影里总有汽车,没钱人家也有二手车。”
我回想一遍,脑子里浮现出这样几个词:刚工作的大学生,旅行者,穷人家,破落的农场主——二手车,这些在美国电影经常出现。美国是“汽车上的国家”,最底层享受的是便宜二手车,经济条件好点的就开大车。即便开奔驰、宝马在美国也谈不上多么体面奢侈的事情。中国人正在走的就是这条路,现在便宜汽车不过二三万,中小白领都能买得起;稍置产业者,无论是开个小商铺还是做点小生意,汽车几乎成须臾不离的选择。中国人的汽车生活还远不能和美国人相比(中国人均汽车保有量相当于1920年代美国人的水平),但是它正在深刻地改变普通中国人的生活。
为了验证我的印象,我就在网上查到一组最新数据:中国私家车保有量达8507万辆,到明年将突破1亿辆。加上私家车以外的汽车保有量,中国人均汽车保有量已经达到0.1辆。和10年前(那时刚刚加入世贸)相比,谁能料想得到今天的成就呢。
确实有专家一直试图预测。2009年清华大学的汽车工程教授欧阳明高提出,中国汽车保有量极限将出现在2020年,数字是1.5亿辆;2010年他将这个数字改为2亿;到2012年又变成了3亿。中国汽车销量增长,预测数据也在水涨船高——天花板在哪里,谁知道。教授的预测都是基于现有资源测算,再加上“合理增长”。他的理由看起来很充分:道路拥堵、停车位不够,油汽消耗,空气污染。很多人都相信这些东西将是不可克服的瓶颈,中国人不配拥有那么多汽车。他们忘了,正是因为拥堵,中国人在过去10年修了全世界最多的高速公路。即便这些工程不由政府驱动,资本家也有动力去完成。停车位和城市交通就更简单了,不会有哪个城市预备足够的停车位“等待”汽车。教授09年曾说,中国新增炼油产能都被汽车吞噬了。事实证明他的担心完全多馀,中国人进口了更多石油。
至于环境污染问题,密集的汽车会不会把中国城市的空气毁掉?我认为没必要过分忧虑。除了北京、上海这种超级大城市有诸多抱怨,普通城市的空气状况还可接受(北京每月新增车辆仍超过2万)。汽车密集确实会给城市空气带来不利影响,但是这不能抑止人们购车的愿望。好空气固然美好,汽车带来的便捷舒适确实太诱人了,它的负面影响可以逐渐消除。在英国、日本这些国家,他们的汽车保有总量和密度,都曾遥遥领先于中国,空气质量却比同时期的中国好得多。很多专家学者总是过分忧虑,就像他们曾经担心中国家庭都使用空调会“破坏环境”。他们总是高估人类的“破坏力”,低估自然的承载能力。无需环保专家担忧,企业家们已经在探索更清洁、高效、便宜的新能源汽车,动力来源于油汽价格上涨和消费者需求的改变。
了解完这些再回答那个问题:中国汽车保有量的极限是多少?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只是有一点很确定:现在还远不是尽头。中国人均汽车保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除了大城市,中小城市汽车还远远谈不上多。试想一下,等到中国农村家庭像购买电视机一样购买汽车,这个市场还有多大?只要中国经济还在发展,这些都不是想象。或许还没到那一天,交通工具又换了潮流。
经常能听到悲观者的各种“忧虑”。他们提出中国不应学习美国大搞私人汽车和高速公路,因为那样“浪费”;中国人不应该往大城市跑,应该着力发展小城市;中国人没资格住乡间别墅,因为那样耕地就会被全部用来盖房子;中国人不应该早餐吃牛肉汉堡,因为养殖业负担不起。在他们眼中,中国人活该挤公交地铁,住鸽子阁楼似的商品房,不配拥有大都会梦想,一辈子小葱拌豆腐。他们表面的逻辑是:中国人太多了,一切都要量力而行。事实上他们根本不了解市场经济运行的原理。当人口足够多,市场足够广大,分工会更细致,规模效应才会显现,生产消费才会更便宜,经济发展反而会更快。要做到这一点,应当减少政府干预(尤其那些基于错误知识的宏观调控和产业调整),让市场充分地发挥作用。把改良的途径放给市场,让经济在时间流淌中滚雪球,中国人过上比美国人更好的生活并非空话。
回到我和妻子的餐桌话题上,我们想买汽车只要考虑“划算”就可,最多感慨一下“生活在变好”,这就够了。多数人不具备历史眼光看待改善的巨大,也不会去想背后的经济学原理,这无关紧要。那些各自学科的教授和学者们却最好谨慎发言,不要轻易给产业提建议,向政府献“战略”,规划未来。中国人配过什么样的生活,这得问企业家,他们更了解中国人需要什么。
发表评论
-
匿名 2014/11/0215:55
写得对胃口